等保2.0與大數據安全
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是國家網絡安全保障的基本制度基本策略和基本方法。2019年5月13日等保2.0正式發(fā)布,這是繼2008年發(fā)布等保1.0十余年來繼網絡安全法實施后的一次重大升級。等保2.0在等保1.0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全方位主動防御、安全可信、動態(tài)感知和全面審計。
等保與大數據安全
我們總結起來,在等保2.0下去做數據安全的建設,
用戶行為鑒權(加強用戶行為的鑒權)
數據訪問控制(有效地建立起對數據訪問控制機制)
敏感數據脫敏(對數據本身的一些使用和落盤的數據要做脫敏和加密)
業(yè)務/重要數據加密
從這張圖上的話想表達的是說構建整個等保2.0下的數據安全,我們應該考慮遵從一個比較科學的規(guī)范,也就是數據的生命周期要以一個全生命周期的方式去覆蓋去防御我們的生命數據。
防御數據和傳防御傳統(tǒng)的網絡安全有個最大差別是原來的網絡是有邊界的,但數據它相對是個無邊界的狀態(tài),我們要去遵從一個數據從生存到銷毀的自然生命周期,它覆蓋了創(chuàng)建存儲傳輸交換處理和銷毀這六個生命的自然節(jié)點。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上,我們將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手段去做我們的安全措施。
譬如說在數據創(chuàng)建的時候,我們要幫助用戶去梳理他的數據資產,所謂的數據資產就是要告訴用戶你的數據有哪些,存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在存儲,以什么方式在讀取,數據本身有沒有做過基于安全屬性基于業(yè)務屬性的分級分類?有了這些數據的標簽,這些對數據管理和流動性控制都是非常好的基礎。
存儲過程中我們會強調的數據落盤的存儲會通過偷TD加密或者動態(tài)加密的方式去幫助用戶在存儲和傳輸過程中做到安全的措施。
在傳輸跟交換過程中,我們會強調了用安全審計的方式去幫助用戶還原它的每一份數據,每次請求所對應用系統(tǒng)對數據系統(tǒng)是誰在什么時候訪問,對數據做了哪些操作行為,我們都會一一的記錄,以便事后的回溯以及事中的告警。
通過數據鑒權,可以對用戶的訪問的身份做動態(tài)的識別。我們可以去對接用戶他里邊對里邊的一些應用系統(tǒng)的默認的一些管理的一些賬號體系,以及對每個用戶的終端去訪問應用訪問數據的時候,對它的終端環(huán)境做一個畫像去鑒定環(huán)境此時此刻訪問的數據是否足夠安全,我們通過環(huán)境變量來判斷他的身份下的另外一種安全的一些狀態(tài),去判斷他能不能去安全去閱讀一份數據訪問一份數據獲取份數據。
最后,在它獲取到相應的權限之后,真正地從數據源從數據庫里邊去獲取返回的時候,同樣的我們通過我們剛才說了對等保2.0提到的對數據的字段級別的表管控和標簽,我們對他所返回的數據可以提供一份非常良好的一個保護措施,對敏感數據對業(yè)務重要數據做脫敏。